2025年10月30日,广东白云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召开第三次集体备课会,旨在融入数字化教学,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德法课程育人实效。此次会议在线上举行,由德法教研室负责人刘孟洋主任主持,桑立群副院长及全体课程组成员共同参与。
会议伊始,刘孟洋主任围绕德法课程课堂作业安排,将“数字化创新”融入核心任务设计,明确了本学期作业的四个模块:庆祝改革开放四十七周年AI绘图、读书笔记撰写、阶段性测试以及综合性考核。在 AI 绘图作业布置环节,为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创作,刘主任结合实际操作,现场演示并介绍了即梦网、Stable Diffusion 两款工具的图片生成方式,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清晰指引。

刘孟洋主任讲解课程作业安排
随后,课程组黄筱筠老师、何晶梁老师、车佳锋老师依次围绕课程第三章内容进行教学展示,三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特色与思考,呈现了风格各异却同样兼具深度与趣味性的教学。
黄筱筠老师的教学展示注重“时效性”与“地方化”的双重融合。在内容设计上,她紧密结合社会热点时事,通过“九三阅兵中出现的诋毁问题”“青年烧香拜佛现象”“苏超超相关话题”“工业富联成功原因” “如何用 AI 焕新非遗”等案例,搭建起课程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连接桥梁。同时,她巧妙融入广东地方特色元素,设计了解广东碉堡的创新之处及“夸夸自己的家乡”等环节,引导学生挖掘家乡文化内涵与发展成就。

黄筱筠老师的教学展示
何晶梁老师则以“思维导图”为核心工具,构建了逻辑清晰、环节完整的教学框架。其教学方案涵盖“视频学习与重点拆解”“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知识点总结与拓展”“即时练习与应用反馈”等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在案例选择与理论讲解中,何老师坚持 “贴近学生生活” 的原则,从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短剧《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的争议入手,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同时引入 “互联网大公司创意面试题”“‘三折叠,怎么折都有面’的创新思维”“《我是歌手》节目营销策略” 等案例,生动阐释改革创新的内涵与实践路径,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象可感。

何晶梁老师的教学展示
车佳锋老师的教学展示聚焦“课程逻辑梳理”与“校情学情结合”。他首先系统梳理了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的内在逻辑,帮助在场教师明晰知识点间的关联的与教学重点;其次,在案例选取上,车老师充分结合广东白云学院的教学实践与学子事迹,以学校“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为例,展现学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方面的探索;同时讲述了白云学子蔡俊言等案例故事,让教学内容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

车佳锋老师的教学展示
教学展示结束后,会议进入点评环节。马振清教授对三位教师的教学方案给予认可,他表示,三位老师从地方特色、时事热点、校情学情等不同角度切入课堂讲解,为学生理解课程理论提供了多元视角,能够给教学带来启发性。同时,马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谈及对思政教学的思考。他认为,思政教师既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进度,确保案例与理论的融合,更要时刻坚守政治立场,严格把控教学内容的政治观点准确性,切实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主渠道作用。

马振清教授点评发言
桑立群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德法教研室团队的凝聚力与责任心,认为此次备课会展现出团队良好的协作氛围与扎实的教学功底,整体教学效果值得肯定。针对下一步教学工作,桑院长强调:一是要进一步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通过多样化的互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二是要加强课堂管理,注重教学细节把控,为高质量教学提供坚实保障。

桑立群副院长总结发言
此次备课会的召开,不仅为德法教研室教师搭建了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更明确了后续课程教学优化的方向与重点。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教师们将结合专家指导意见与自身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推动德法课程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图文/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