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赋能传统课堂,点亮思政未来:AI技术如何为思政课注入新活力?

    2025.10.28

    当哲学的深邃遇上人工智能的灵动,思政课堂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10月23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开展了集体备课会,陈琬倩老师以自身在马原理创新实践为例,系统阐述了如何以“内容精准化、形式互动化”破题,为传统思政课堂注入科技活力。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徐家源主持。

    陈琬倩老师展示用AI生成的作品

    分享会伊始,陈琬倩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段自己运用AI生成的哲学视频,牢牢抓住了各位老师的视线。当AI绘制的“绝对静止的宇宙”荒诞图景跃然屏上,技术赋能理论教学的潜力令人惊叹。陈老师透露,这段3分钟视频耗时约10小时,整合了WPS、集梦AI、Deepseek等多类工具,尽管因时间与成本限制未能完成“导入—互动—作业”全流程,但AI从文字撰写到音视频生成的全链条辅助能力已显露无疑。

    陈琬倩老师在做分享

    在AI的教学定位方面,陈琬倩老师提出“走中道”的理念。她强调,教师既不应忽视AI的技术价值,也不宜过度依赖其完成核心教学工作,而应将其视为“促进教学相长的助手”。她结合自身从“零基础”到逐步掌握AI指令的学习经历,指出关键在于提升与AI的对话能力,使其既成为技术入门的引导者,也扮演知识整合与智慧应答的对话者。

    围绕“内容为王、形式是金”的实践路径,陈老师重点阐述了内容精准性与形式创新的双重要求。面对AI在思政课知识生成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她提出“精准提问、交叉验证、自建知识库”三类应对策略,以保障教学内容的理论严谨性。在形式层面,她分享了“低门槛、高效益”的技术路径:基于Deepseek生成课件指令与PPT大纲,借助WPS AI完成内容排版与美化;同时融合豆包等免费工具生成图像,结合集梦AI与剪映进行视频剪辑与数字人合成,形成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

    尽管AI赋能教学成效初显,陈琬倩老师也坦言目前仍面临“制作成本高、技术门槛存在、工具适配度有限”等现实挑战。她呼吁共建共享更普惠、便捷的AI教学工具体系。与会教师也积极参与讨论,就AI内容屏蔽、技术适配等实操问题交换意见。

    这场研讨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展示,始终紧扣教学本质需求,为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正如一位参与教师所言:“AI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让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图文/马克思主义学院刘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