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凝心聚力备思政大课 以研促教铸魂育人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召开新学期首次集体备课会

    2025.10.14

    金秋九月,思政课建设的“备”战场热度正浓。9月25日上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在励学楼405召开新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会。会议以“强规范、深研讨、提实效”为目标,通过工作部署、专家引领、互动交流,为新学期课程高质量教学锚定方向、凝聚共识。教研组全体教师参会,会议由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刘孟洋主持。

    以“规范”立基:从反馈反例看思政课的责任底线

    备课会伊始,刘孟洋主任围绕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定位、学期目标及考核要求展开系统说明。他强调:“思想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既要讲清理论逻辑,更要回应学生困惑,让课堂真正成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

    为强化质量意识,刘孟洋结合学校质评中心近期反馈的典型案例,以“反例为镜”展开深入剖析。“部分课堂存在理论阐释碎片化、学生参与度不足、案例选取脱离实际等问题,反映出教学准备不够充分、学情分析不够深入。”他指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教学效果,更可能削弱思政课的权威性与吸引力。他要求全体教师以“零容忍”态度对待教学疏漏,从教案设计、课堂互动到课后反馈全流程严把质量关,“要让每一堂思政课都经得起学生追问、经得起实践检验”。

    刘孟洋主任做本学期工作部署

    以“专家”赋能:在关系厘清中把握教学核心逻辑

    如何让抽象的理论“活起来”?如何让思政课既“有高度”又“接地气”?会议特别邀请彭定光教授作专题指导。作为思想道德与法治领域的知名学者,彭教授聚焦课程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从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切入,重点厘清了“第一章与全书”“第一章与绪论”“第一章内人的本质与人生观”三组关键关系。

    “讲清‘人的本质’,首先要破除‘抽象人性论’的误区。”彭教授结合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经典论述,通过“个体成长轨迹与社会环境互动”等生活化案例,层层递进解析“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的核心要义。他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师不能止步于理论传递,更要引导学生从‘观察社会’到‘理解社会’,最终形成‘融入社会、贡献社会’的价值自觉。”

    彭定光教授作教学分享


    以“碰撞”促思:当“人工智能”遇上“人的本质”

    理论讲解后,彭教授以“人的本质”为切入点,现场展示了兼具逻辑性与感染力的教学设计方案。他从“什么是人—人何以区别于其他存在—新时代青年应成为什么样的人”层层设问,将哲学思辨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讨论的话题,引发在场教师的强烈共鸣。

    在互动环节,青年教师王蕊结合当前热点提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机器人在某些领域展现出类人能力,这是否会对‘人的本质’的传统认知产生冲击?”彭教授回应道:“技术的进步始终服务于人的发展,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类的‘工具理性’,但永远无法替代人的‘价值理性’。人的本质在于其能动的创造性、情感的丰富性以及对意义的追寻——这正是思政课需要向学生传递的核心认知。”他与王蕊就“如何在课堂中引入AI案例”“如何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技术与人性的关系”展开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王蕊老师现场提问交流

    会后回响:集体备课是“磨刀石”更是“加油站”

    备课会尾声,刘孟洋主任总结强调:“集体备课不是简单的‘统一教案’,而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共享、责任的共担。希望全体教师以此次会议为起点,持续深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课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温度’。”

    与会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备课会既明确了教学规范,又深化了对课程核心问题的理解,更通过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打开了教学思路。“彭教授的讲解让我重新思考了‘理论如何落地’的问题,原来抽象的哲学概念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案例变得如此鲜活。”

    新学期,新征程。广东白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将以此次集体备课会为开端,持续发挥团队合力,在“备好每一节课、讲透每一个道理、打动每一名学生”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图文/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