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励学楼204教室召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本学期首次集体备课会。教研室主任杨霞主持会议,学院副院长邢增銮和课程组教师参会。

备课会现场
会议伊始,杨主任首先对开学以来的教学运行情况作了总体概括。她指出,目前课程教学平稳有序,但在课堂管理、师生互动、教学效果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本学期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努力学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数智化思政课堂;二是推动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实现成果转化;三是认真指导学生开展实践调研,切实提高学生实践作品质量。
在集体备课环节,黄滨教授围绕教材导论部分,作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内涵”专题报告。他从四个维度展开解读:回溯马克思主义精髓要义、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阐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实践路径、解读“中国化”与“时代化”的紧密关系。他还特别强调,教学实践是理论研究的重要源泉,鼓励教师们以教促研、教研相长。黄教授的报告让老师们深受启发,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和普遍认同。

黄滨教授作专题报告
随后,方卿副教授立足教材第一章的热点话题作教学分享。他提出应从共和国史、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中华文明史、人类发展史的宏大视角,全面、历史、客观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与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对此,大家一致认为方教授的讲解为该章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厚重的历史纵深与坚实的学理支撑。

方卿副教授作教学分享
会议尾声,邢增銮副院长作总结发言。她对新学期本门课程集体备课方式的转型升级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强调我们思政课教师要强化理论武装,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推进教学科研双向赋能,真正做到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邢增銮副院长总结发言
本次备课会围绕教材章节既拓展了知识点的理论深度,又破解了“难点”,升华了“热点”,凝聚了教学共识,对提升教师理论素养、推动思政课教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图文/马克思主义学院吴顺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