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史”教育课程组在明德楼105室召开春季学期集体备课会。会议由课程组负责人杨霞主任主持,邢增銮副院长、张龙龙主任及全体课程组成员参会。本次备课会围绕“筑牢基石”“谋篇布局”“聚焦实战”等方面组织集体研讨,推动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为新学期高质量推进“四史”教育课程建设注入新动能。
会议伊始,杨霞主任系统介绍了本学期“四史”课程的整体安排与考核要求。她首先强调务必要在第一次课把握“两个讲清楚”。第一要讲清楚“四史”教育课程是一门什么课?开课的背景和来由是什么?第二要讲清楚“四史”教育课程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区别和联系。她还从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反思提升等多方面提了一些教学建议,为“四史”教育课程上好“开学第一课”筑牢基石。

集体备课会现场
会议第二阶段,纲要课程组张龙龙主任整体介绍了《思想政治实践课2》的课程安排,与会老师就《思想政治实践课2》主题活动及考核方式积极建言献策,现场讨论氛围热烈。张主任同时结合《纲要》课的教学经验,以“关于上好纲要课的若干思考”为题,为全体老师分享如何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心得体会。张主任的分享汇报既有理论高度,又能结合课堂实际案例,生动且实用,给在场老师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较大收获。

张龙龙主任做专题报告
会议第三阶段,郭华林老师和刘孟洋主任分别围绕专题一进行教学展示和分享。郭华林老师以其广博的知识视野、丰富的案例储备,系统梳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改造等关键节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必然性。刘孟洋老师则聚焦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以“成就与启示的双线叙事”为教学框架,既展现这一时期的里程碑成就,也客观分析探索中的经验教训,帮助学生辩证理解历史进程的曲折性与前进性。两位老师从教学目标设定到教学方法运用,毫无保留地分享备课心得,为后续教学提供扎实蓝本。

郭华林老师教学展示

刘孟洋主任教学展示
会议最后,宋娇霖和刘秋实两位青年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分享开学第一课如何破冰拉近师生距离。宋娇霖老师提出“四新”,从新学期、新课程、新面孔、新课堂四个方面,创新教学互动,通过分享学生关注和喜爱的话题如假期经历、深度剖析《哪吒2》电影等,真正走进学生思维场域,快速拉近师生距离;刘秋实老师则强调通过分享个人经历、畅谈个人爱好和深度自我剖析让学生更加了解老师,以教师独特个人魅力吸引学生亲近课堂,两位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精心开展第一课的教学设计得到与会老师的认可与赞赏,同时也为与会老师开学第一课的设计打开了思路。

刘秋实老师现场分享

宋娇霖老师现场分享
本次备课会历时三小时,通过务实研讨明确了教学改革方向,形成了“强化问题导向、创新呈现形式、深耕情感共鸣”的共识。相信通过本次备课会,课程组教师将以更扎实的备课、更生动的课堂,推动“四史”教育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信仰大课”。(图/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冯钰)